姑苏虎丘(国画) 60×90厘米 周京新
本报记者 高素娜
江苏省国画院自1957年筹建,1960年正式建院至今,已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,先后涌现出了吕凤子、陈之佛、林散之、钱松喦、费新我、傅抱石、武中奇、魏紫熙、宋文治等一批艺术大师和书画名家。2016年,“金陵风骨其命惟新——江苏省国画院60年·中国画书法作品展”首次集中呈现了建院以来所有在职或曾经在职的专业书画家作品,开展前3天便已突破中国美术馆日参观人次纪录,被赞为“近年来各地进京展中,规模最大、学术性最高的展览”。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“笔墨当随时代——重走万里路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成果展”,其中很多参展画家来自该画院。日前,记者专访了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,请他介绍了江苏省国画院几代艺术家上下求索、深入生活、追求经典、科学创新以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经验和做法。
传承已融入血液
美术文化周刊:从2012年开始,江苏省国画院以“金陵风骨其命惟新”为主题,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学术研讨会,请您阐述一下“其命惟新”的内涵?
周京新:“追求经典、科学创新”是江苏省国画院创作、研究、发展的学术导向,“其命惟新”是画院一贯秉持的学术主旨。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先生曾刻过一方“其命惟新”的闲章,我们用它作为学术主旨,也是出于对传统经典艺术的一种敬畏和责任,希望画院能保持一种传承、创新、发展、进取的姿态。
美术文化周刊:江苏省国画院是以傅抱石先生为旗手的“新金陵画派”的发源地,还有很多画院与画派有一定渊源,您如何看待画院与画派的关系?
周京新:画派是历史的定位,不是所有的画院都能形成画派。江苏省国画院在筹建之初就已聚集了一大批功成名就的艺术家,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创作群体。这些艺术家完全是因为画院成立的机缘聚集在一起,他们来自很多地方,互相也基本没有师承关系。“新金陵画派”的形成,一方面与江苏省国画院成立有渊源,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当时在推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,比如中国画到底能不能表现现实题材、能不能在新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体现出它的价值等,于是以傅抱石先生为首的画院第一代精英们,完成了“两万三千里写生”这样一个壮举,创作了一大批让人耳目一新、具有开创性的艺术作品。后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一种共识,称他们为“新金陵画派”。所以,江苏省国画院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例。当然,很多画院也与画派有一定关系和渊源,但并没有必然联系。
美术文化周刊:“新金陵画派”对今天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有哪些影响和启示?体现在哪些方面?
周京新:这种影响非常深远,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觉得那些前辈还在身边,我们会经常观摩他们的作品,并从中得到借鉴。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“笔墨当随时代——重走万里路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成果展”,其中很多参展画家出自我们画院,这个展览也基本体现了江苏省国画院和新金陵画派的传承脉络。所以,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的这种关联,在每位画家的心中,也在每位画家的借鉴、学习过程中,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体验、产生不同的效果,但是这种传承和启示是融入我们的发展脉络中的。我们对传统经典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、敬仰之心,希望去靠近它、感悟它、追寻它,像前辈一样开拓创新、科学创新。
“输血”时不能被感染
美术文化周刊:新金陵画派崛起的背景是以写生带动中国画改造,您如何看待写生?写生要解决哪些问题?
周京新:写生对于中国画来说是一个传统项目,古今中外都有。它之所以能给中国画带来新的面貌,并不在于写生本身,而是画家如何运用写生。我对写生有几点体验:一是通过写生能够反观传统经典构成的脉络是如何形成的;二是能够让画家不断充实自己,在创作中增加新的元素和词汇,激发新的感悟;三是写生能够充实艺术家的创作素材,开拓视野;四是可以让艺术家在生活中找到可以起步、立足并持续走下去的道路。
写生不单是解决题材问题,还解决生活观、价值观。写生能带给艺术家的创作资源和创作灵感太多了,它就如一场实景剧,而艺术家则集编剧、导演、演员于一身,能够在实景中完成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,那肯定要比在舞台上、在家里更加鲜活。所以我们画院鼓励画家们到各地去写生,每年也都组织艺术家写生。
美术文化周刊:在加强创作、引进人才方面,江苏省国画院有哪些举措?画院是如何推动艺术家创新的?艺术家有哪些创作任务?
周京新:我从2010年调任画院担任院长至今,引进了20人左右,还有一些计划引进的人才正在考察中。我们引进人才的方式有两种:一是成熟人才引进,另一个是公开招聘,绝对任人唯贤。画院在“输血”的时候不出问题,就不会被感染,也不会出事故,不会影响以后的发展。健康状态、阳光状态下的“输血”,会使全身充满力量,这样的人才注入对画院非常重要。同时,我们也会为这些人才创造机会和提供便利条件,一旦有机会上台“演出”,我们就主动推出他们,配合他们“化装”“排练”,争取好成绩。
画家的创作任务和奖励机制是配套的,他们每年有固定的若干套创作任务,包括展览、主题性创作、文化惠民等,压力很大,但成效也非常显著,他们不仅积累了很多优秀作品,获奖数量、奖项等级等都明显提升了。
要有自己的学术思考
美术文化周刊:您自己在创作上有哪些革新求变的艺术实践?您曾经提出“水墨雕塑”的理念,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,是如何解决的?
周京新:我的“水墨雕塑”语言的构建实际上已经有20多年了,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分配自己忙碌的时间,如何突破自己在“昨天”比较满意的地方。敬畏之心和开拓创新是相依相伴的,当面对经典的时候,要反观自己的语言构建中经典性的内容是不是在不断增加,非经典的内容是不是在不断被消解,这是一种良性的、科学发展的迹象。我目前仍处于这样一种良性的状态和节奏中。
有时候画家会在一种好的状态下停留,依依不舍,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。艺术创作最好的状态是一种研究的状态,不是纯粹的劳动,也不是重复过去,而是不断地解剖自己、反观自己,让自己的探索得到一种经验,一种严肃的、不带其他色彩的科学考量。我最近正在创作中做减法,对前一阶段画面中那种密集的布局有意识地淡下来了,一笔能说明的问题绝对不画第二笔,而且尽量一笔完成,所以我最近两年的作品相对比较简洁。其实很多传统经典的作品都是这样,勇于在画面上大片留白,让自己呈现出一些“意周笔不周”“笔不到意到”的气象,这是厚积薄发的表现。
美术文化周刊:当下的中国画坛,浮躁之气、江湖之气很多,一些艺术家一门心思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,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周京新:这些歪风邪气的根源就是急功近利,对个人发展肯定是不利的。品位、格调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,是精气神,你的精气神有毛病了,那你就病了,这还怎么去履行你的职责呢?所以我在画院能把控的工作范围之内,尽量抵制各种非学术性活动,以保护我们的这种良好的品位和格调状态。
美术文化周刊:很多画院都在提“出作品、出人才”,但似乎较少提及“出理论”,您如何看待画院的学术研究工作?江苏省国画院在理论研究方面是如何做的?
周京新:画院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思考,尤其要有切实的、符合历史发展也符合自己未来追求的思考。江苏省国画院在建院之初的宗旨就是“出作品、出人才、出理论”,所以,我们从“十二五”中期就开启了系列研究项目,如为画院所有老一辈艺术家每人做个案研究、出一本专集等,目前已经出版了46本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出版了《金陵风骨其命惟新——江苏省国画院60年·文集(上、下卷)》《金陵风骨其命惟新——江苏省国画院60年·图集》等很多其他的理论专著,还要求在职画家记录自己的创作历程、学习历程、生活体验历程等。所以我们画院的理论构建,并不是纯粹地为画家出几本书,而是要梳理脉络,让今人、后人都能从中获益,能够获取某些有价值的借鉴。
当然,目前理论研究工作还是我们画院的短板,但我一定要把它补齐,目前还在继续努力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